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何謂分離焦慮症?

何謂分離焦慮症?

這些年來有不少父母,因為被裁員,經濟吃緊,基於現實考量,必須骨肉分離,將孩子由親人代為撫養。或是有時也會聽到想要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緊衣縮食,將所賺的辛苦血汗錢,把兒女千里迢迢地送到國外,寄人籬下,遠離父母和熟悉的環境,重新適應陌生的新生活。不管是什麼原因使得骨肉分離,為人父母一定要記得,當孩子和長期照顧他們的人分開時,會有許多的情緒排山倒海而來,特別是未成年的小孩,大人要多加小心費神,以便讓小孩的適應更加順利。

小孩在和成人分開後有時會表現出一些情緒像:悲傷、痛苦、無法停止哭泣、不吃東西、無法入睡、以為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大人一定要多加小心觀察,一旦覺得小孩有上述症狀,要特別給小孩多一點心理建設,如告訴孩子分離是短暫的,多久後會再見面,平時想念父母可以如何和父母保持聯絡,多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像擁抱。有時孩子不會表現出來心裡的感受,但不代表沒事,大人仍要多花時間讓孩子適應這個大轉變,若有可能在孩子換了環境後,仍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等一切都安頓好,心裡也較踏實後再離開。

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而不敢告訴孩子分離的實情,要小孩面對突如其來的分離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許多時候不管父母有多好的初衷,孩子會覺得是被惡意離棄,無法撫平心裡的傷痛與憤怒,有時甚至會導致行為偏差,故意哭鬧,和大人作對,摔東西以洩心頭之憤。若小孩天真無法分辨事實和想像,有時做出來的事,可能會釀成悲劇,大人一定要加以防範,做好萬全準備,讓大人小孩的適應更加順暢。

例:小君剛上小學一年級,媽媽常被學校叫去約談,因為小君很容易上課不專心,原本以為是不習慣和媽媽分開,這讓當媽媽倍感壓力,不知如何是好?上述案例很可能是分離焦慮症的典型例子。分離焦慮症最常見的就是初次離開父母到安親班、學校上課的小孩,就像小君一旦離開照顧他們的母親和所熟悉的環境時,就會表現出極度的悲傷、痛苦;擔心父母會發生意外、自己遭到不幸(綁架),而導致和父母永遠分離,抗拒或拒絕上學、或是不願和父母分開,擔心落單一人,沒父母或熟悉的人陪伴;要和父母睡在一起,沒父母在旁,拒絕入睡;有時甚至會做和父母分離的惡夢,怕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或甚至抱怨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

分離焦慮自從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我们。我们從子宫中出來,來到外面的世界,是跟母親的第一次分離,這離開了母親那個恒温如春的子宫,降臨到這個可能熟、可能冰冷的世界,對孩子說是第一次的分離創傷。慢慢地,随著長大,分離越來越多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發生。撫育我们的人本來正餵著我们,因為一些事情消失了,不見了。這就是一个小小的分離。

更為嚴重的是,一直是被媽媽養育著,因為各種現實的原因,被送去在千里之外的外婆家(或者奶奶家,或者其他更遠的親人家)養育,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跟媽媽已經相處了很久,很熟悉媽媽了,知道什麼是媽媽的味道,媽媽那個看起來不是很清晰却很温暖的臉,媽媽的高興,媽媽的樣子,媽媽的衣著,媽媽抱我的感覺等等,都消失了。以前那個感覺安全熟悉的世界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不同的床,不同的被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氣味,不同的感覺,都需要重新去適應,去經歷。這樣的分離相對說來這是比較好的。新的環境的照顧者是負責照顧只是跟以前的有所不同,時間久了,也就適應了。
     
對孩子傷害最深的是,突然之間,没有任何預警地,把孩子一個人丢在了完全陌生的地方。同時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照顧她,安慰她的人。有些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情形。有些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生病,被送進了醫院,又因為治療的需要,孩子被带進了隔離室長達幾天之久,不允許探視。當孩子在完全陌生的隔離室裡面,哭得真是撕心裂肺是多麼地孤立無援,又有多麼强烈的被抛棄感。這次痛苦的分離經歷,對她的傷害非常大。成年後的她,現在很少有朋友,也很少主動去聯繫朋友,或者說基本上不會主動去聯繫朋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的親密關係,她也没有。因為她害怕分離,為了避免分離,為了避免被抛棄的感覺,她的潛意識幫助她選擇了不去建立關係。這對分離的極度恐懼,產生嚴重影響了正常關係的建立,甚至影響愛情和婚姻。

在平時父母可以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來避免分離焦慮症的產生,例和孩子年紀相當的父母有固定的社交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小孩也有玩伴。可利用社區資源,如到圖書館聽故事,不管孩子聽得懂與否,對孩子將來的適應絕對是好的。若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有親子玩樂學習的時間,這些都是好的緩衝期,可以為孩子將來適應大環境來做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