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成為孩子的榜樣

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人家怎麼尊重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尊重是一種態度當孩子懂的尊重他人,他的人際關係就會很好‧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他就不能夠和同輩相處‧不知道如何尊重上司,不知道如何跟老板相處‧他的情緒智商就有問題,那如何出人頭地呢?
 
常聽到父母教導孩子要對別人要有尊重的態度,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卻常讓孩子感到不尊重‧父母這種矛盾的教法常讓孩子不知如何分辨尊重和不尊重‧如果家庭環境是粗暴不禮貌,孩子自然也會對人不禮貌的態度‧教導孩子尊重別人我自己必須成為孩子的榜樣‧
 
{
成為孩子的榜樣}
如果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你你總是用批判、責罵打教等方式來教養,心中受盡輕忽不被重視、不被尊重的感覺‧很不幸等你成為父母之後,當孩子對你有不滿時,很有可能你又會不知不覺得把過去父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拿來對待你的下一代‧同樣也會講出一些不尊重人的話語,怎樣教育孩子尊重別人呢?

首先父母要先改變你自己的思維,每一個人一生出來不管他是黑人、白人、黃人都有自尊都是神聖的,對別人不尊重就是否定一個人的價值‧用責罵、吼叫批評、威脅等方式等於是不尊重孩子的教育,這樣教育在一時有效但等孩子成長到某個年紀他就會反抗,如果孩子犯錯你可以告訴他~~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

但如果對孩子吼叫批評、威脅的方式或是講話方式,例: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你真是無藥可救了、我掐死你、我早就知道你是無用的....等這就是不尊重的話語,當你的朋有用同樣的口氣對你說時請問你會有何反應?你還會理他嗎?
 
{
改變對孩子說話的口氣}
:多說() (謝謝) (對不起)多用這些禮貌的話語
進入孩子的房間要先敲門,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拆孩子的信件‧教導孩子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聖經上說要愛人如己,不能愛自己又如何能愛別人呢?

所以尊重自己就懂的尊重別人,愛人和尊重別人如同一個銅版的兩面,一個懂的愛自己的人也會是一個懂的尊重別人的人,曉得怎樣尊重別人也知道如何愛人‧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何謂分離焦慮症?

何謂分離焦慮症?

這些年來有不少父母,因為被裁員,經濟吃緊,基於現實考量,必須骨肉分離,將孩子由親人代為撫養。或是有時也會聽到想要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緊衣縮食,將所賺的辛苦血汗錢,把兒女千里迢迢地送到國外,寄人籬下,遠離父母和熟悉的環境,重新適應陌生的新生活。不管是什麼原因使得骨肉分離,為人父母一定要記得,當孩子和長期照顧他們的人分開時,會有許多的情緒排山倒海而來,特別是未成年的小孩,大人要多加小心費神,以便讓小孩的適應更加順利。

小孩在和成人分開後有時會表現出一些情緒像:悲傷、痛苦、無法停止哭泣、不吃東西、無法入睡、以為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大人一定要多加小心觀察,一旦覺得小孩有上述症狀,要特別給小孩多一點心理建設,如告訴孩子分離是短暫的,多久後會再見面,平時想念父母可以如何和父母保持聯絡,多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像擁抱。有時孩子不會表現出來心裡的感受,但不代表沒事,大人仍要多花時間讓孩子適應這個大轉變,若有可能在孩子換了環境後,仍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等一切都安頓好,心裡也較踏實後再離開。

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而不敢告訴孩子分離的實情,要小孩面對突如其來的分離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許多時候不管父母有多好的初衷,孩子會覺得是被惡意離棄,無法撫平心裡的傷痛與憤怒,有時甚至會導致行為偏差,故意哭鬧,和大人作對,摔東西以洩心頭之憤。若小孩天真無法分辨事實和想像,有時做出來的事,可能會釀成悲劇,大人一定要加以防範,做好萬全準備,讓大人小孩的適應更加順暢。

例:小君剛上小學一年級,媽媽常被學校叫去約談,因為小君很容易上課不專心,原本以為是不習慣和媽媽分開,這讓當媽媽倍感壓力,不知如何是好?上述案例很可能是分離焦慮症的典型例子。分離焦慮症最常見的就是初次離開父母到安親班、學校上課的小孩,就像小君一旦離開照顧他們的母親和所熟悉的環境時,就會表現出極度的悲傷、痛苦;擔心父母會發生意外、自己遭到不幸(綁架),而導致和父母永遠分離,抗拒或拒絕上學、或是不願和父母分開,擔心落單一人,沒父母或熟悉的人陪伴;要和父母睡在一起,沒父母在旁,拒絕入睡;有時甚至會做和父母分離的惡夢,怕和父母永遠不會再見面;或甚至抱怨頭痛、胃痛、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等。

分離焦慮自從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我们。我们從子宫中出來,來到外面的世界,是跟母親的第一次分離,這離開了母親那個恒温如春的子宫,降臨到這個可能熟、可能冰冷的世界,對孩子說是第一次的分離創傷。慢慢地,随著長大,分離越來越多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發生。撫育我们的人本來正餵著我们,因為一些事情消失了,不見了。這就是一个小小的分離。

更為嚴重的是,一直是被媽媽養育著,因為各種現實的原因,被送去在千里之外的外婆家(或者奶奶家,或者其他更遠的親人家)養育,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跟媽媽已經相處了很久,很熟悉媽媽了,知道什麼是媽媽的味道,媽媽那個看起來不是很清晰却很温暖的臉,媽媽的高興,媽媽的樣子,媽媽的衣著,媽媽抱我的感覺等等,都消失了。以前那個感覺安全熟悉的世界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不同的床,不同的被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氣味,不同的感覺,都需要重新去適應,去經歷。這樣的分離相對說來這是比較好的。新的環境的照顧者是負責照顧只是跟以前的有所不同,時間久了,也就適應了。
     
對孩子傷害最深的是,突然之間,没有任何預警地,把孩子一個人丢在了完全陌生的地方。同時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照顧她,安慰她的人。有些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情形。有些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生病,被送進了醫院,又因為治療的需要,孩子被带進了隔離室長達幾天之久,不允許探視。當孩子在完全陌生的隔離室裡面,哭得真是撕心裂肺是多麼地孤立無援,又有多麼强烈的被抛棄感。這次痛苦的分離經歷,對她的傷害非常大。成年後的她,現在很少有朋友,也很少主動去聯繫朋友,或者說基本上不會主動去聯繫朋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的親密關係,她也没有。因為她害怕分離,為了避免分離,為了避免被抛棄的感覺,她的潛意識幫助她選擇了不去建立關係。這對分離的極度恐懼,產生嚴重影響了正常關係的建立,甚至影響愛情和婚姻。

在平時父母可以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來避免分離焦慮症的產生,例和孩子年紀相當的父母有固定的社交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小孩也有玩伴。可利用社區資源,如到圖書館聽故事,不管孩子聽得懂與否,對孩子將來的適應絕對是好的。若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有親子玩樂學習的時間,這些都是好的緩衝期,可以為孩子將來適應大環境來做準備。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何謂原生家庭的影響?


基本上 ,人一生有两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你自己「當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       何謂原生家庭的影我們以三個方向來談複製過程(copy processes),呈現出我們被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再現reenacting):我們長大後所表現的行為,正像以前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行為。 二、重複recapitulating):長大後,我們允許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就像過去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方式.三、內化introjecting):由於小時候受虐所造成的低自尊,內化而形成日後的性格特質。譬如小時候覺得〝被打,是因為我不乖〞,及長內化後,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缺乏信心,討好別人。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更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因為耳濡目染,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當然不是只有負面的,我們可能展現父母的優良教養與德性,重複一如親密關係人,曾對我們的鼓勵與溫暖的對待方式,也因內化,增強了我們的自我形象與自尊,因此原生家庭對我們影響的正、反向與否,關鍵是在我們的〝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由於每個人在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中,同時會有兩股自然的力量:一體性togetherness與家人有所聯結)與個別化individuality與家人分離獨立),良好的自我分化,即意謂此兩股力量的均衡,使我們在與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中,能同時保有連結感與自主性,而不致於藉著過度的黏膩來獲得安全感,或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過於疏離。夫妻雙方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尤其關係著婚姻的品質。

           原生家庭養成的一些習慣、期望或所謂的「隱形規則」,也常常造成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在原生家庭成長時所經歷的強烈情緒經驗,會在成長後的成人世界,尤其與當前生命中最重的一些人(例如配偶或子女)相處時,重複浮現(觸碰到內在的情緒按鈕)而這樣的反應行為也稱為移情作用。
        當你從小沒有解決的需求,當你將來進入親密關係,你會加倍討回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很多時候,你從小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的感覺,通常會對你的生命造成決定性的影響或是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One Feeling , One Decision小時候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要決定。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間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環境改變時,過去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一個阻礙。
     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他們心理情結中有某些特別敏感、一觸即發、人際殺傷力特強的超級按鈕,就稱為核心情結(core concerns)核心情結極易在日常生活中毫無防備、意想不到的時刻,被我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core concerns)

  個案小故事
            許多夫妻會爲雙方用錢的方式而爭吵。例如,當一個丈夫從小家貧,而妻子卻成長於豐裕的家庭,兩人在自組家庭,婚後經濟尚未穩定時,很自然地就會爲金錢而産生衝突。此時如果丈夫對妻子用錢的習慣不滿,對她說﹕「你打長途電話時,能不能請在晚一點、電話收費較便宜時再打﹖」或是「你買衣服時,能不能在減價時才買﹖」當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妻子某些行爲的不滿時,是「抱怨」,或是如果一個妻子在短短幾分鍾之內對先生說﹕你怎麽忘了幫我寄信﹖你今天去接小寶爲什麽會遲到﹖回到家來就一直看你的足球,爲什麽不到廚房幫我一些忙﹖……」實證研究中發現,像這樣「連環炮」一般的「抱怨」,會使對方覺得一無是處,這一長串的「抱怨」雖是針對伴侶的行爲,但它的累積效果,可以像「評擊」一般有殺傷力,讓配偶覺得受到「人身攻擊」。若想減少這些行爲的破壞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日多彼此讚美,多互相「存款」,多學習第一人稱的溝通。
      「評擊」、「輕視」與「否定」往往導致「防衛」與「反擊」。當一個人覺得被傷害、被侮辱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一面替自己辯護,一面攻擊對方,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不再繼續使你難受。然而,實證研究卻清楚指出,「防衛」與「反擊」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婚姻中許多問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以前没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比如小時候曾被父親虐待,對下一代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重複模式,不自覺地成為打孩子的人;另一種責可能是過度溺愛、完全不管教孩子。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他就沒辦法和別人建立很深刻的心連心有意義的關係,你每次情緒激動時,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了解的機會.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親愛的我们分手吧

分手,的確是一種令人傷痛的感受!是人生中極難學習的一大課題!因為在捨與不捨之間常有許多情愫的牽絆與糾葛,許多的留念與不甘?!有時候,實在很難了解是什麼原因使兩人不能再快樂相處?是什麼原因使甜蜜的感覺逐漸遠去? 又是什麼原因讓兩人之間的感情變了質?
不管是「決定的一方」,或是「被決定的一方」!對許多人而言,是不是能在該結束的時候就讓它好好的結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去學習結束一段不再愉快或不再適宜的關係,將甜蜜存放在過去的記憶中,讓自己活在當下,為自己的感情負責,也為對方的承擔或付出負責,實在不容易;但反觀,如果沉溺在消極而負面的想法中不能自拔,反而會引發更大的情緒傷害,產生更多的怨恨與傷痛。所以,如何讓自己走出這種消極而負面的情緒,實在是需要學習的。
分手時,往往「被決定的一方」會因為心理準備比較少,對分手會產生嚴重而複雜的情緒,會抗拒、否認、想挽回、覺得被否定和傷心無奈、憤恨難平,又會因震驚、不捨而反擊、逃避,心情抑鬱而沮喪。也因此會帶來許多不合理的行為,諸如不知不覺流淚、生活步調混亂、不想出門、不願起床、失眠、吃不下等等自我傷害的行為;以及出現一連串負向的認知思考,不停追憶過去,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被拋棄!覺得對方欺騙自己的感情!覺得自己再也沒有愛人的勇氣!覺得自己不敢再愛,怕自己再被傷害!
而「決定的一方」呢?也並不容易,往往也會因自己是主動提分手的人而產生歉疚、擔心對方、怕對方不肯放手,或會因自我感覺輕鬆、解放的情緒而自責。但不同的人會因人格特質不同,個人對感情的不同,交往的深淺和個人自我心理健康的程度而有個別差異。
   
因此,你必須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告訴自己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接納自己可以軟弱、沮喪、和不振作。特別是「被決定的一方」,「分手」並不代表「你錯了」!並不因為是「你不夠好好」或「你太差勁」!「分手」可能是因為「不適合」,但不表示是「沒價值」!本來男女雙方交往一定會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可能,所以「不適合」並不是「不好」!因此,不需要自責或自憐。傷心或難過是一定的,但不要讓自己沉溺在痛苦中太久!更不要放任自己在痛苦的情緒中起伏,也不要讓自己孤孤單單,一個人去擔負痛楚與寂寞。
去找朋友或心理諮商師談談,也可以對著自己家人盡情放聲大哭,透過朋友或師長探討失敗的原因,找出自己在交往的過程中是什麼使雙方的關係出了差錯?讓友誼和親情來替代失去的痛!因為聖經上說「愛」能遮掩一切過錯!除此以外也要避免不利的刺激而觸景情傷,可以考慮換換環境或換工作,讓自己有再出發的機會,給自己一些獨立的空間或給自己一段時間冷靜思考,了解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進而能對感情有更成熟的態度。

你的情緒按鈕在哪裡?

     我最受不了他不理我的樣子
     我最受不了聽到別人說我胖
     我最受不了別人說話無頭緒,沒重點,浪費我的生命
     何謂情緒按鈕?
     情緒按鈕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個痛,這個痛處有時是自覺的,也有許多時候是不自覺的。情緒按鈕一旦被觸動,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映,情緒按鈕也像是人際關係中的地雷,不曉得何時會被踩到,一不小心被別人踩到時,情緒如同排山倒海,很難收拾。除了別人會觸動情緒按鈕外,有時也會不小心踩到他人的情緒按鈕,而不自知。許多時候也就是在人際關係受影響時,人們才想去探究原因,在抽絲剝繭後,才明白情緒按鈕對人的影響。
     有時情緒按鈕或心中的這個痛處,會被一些生活中的外在事物所觸碰,不見得是在人際關係相處上,就像有些人看到某種情節或畫面,會有感而發,激起波濤駭浪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有時是怒從中來,有時甚至哭得淅哩嘩啦,無法停止,有時是鬱鬱寡歡好幾天不說話。
      這些情緒上的強烈反映,都是一個很好的訊息與指標,告訴我們放慢腳步,停下來看看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和他人。
情緒按鈕的產生大都和成長的家庭或過去的經驗有關。如一個來自家境清寒的人,最受不了人家說他寒酸;一位從小就被父親遺棄的人,最受不了不負責任,始亂終棄的伴侶;在家排行老么的人,自小就很難被人信任,不是做決定的人,會受不了意見不被人採納或尊重;嘗試要減重,或因吃藥發胖的人,聽不下人家說他胖;一個自小就討厭母親嘮嘮叨叨的人,會怕別人說話無頭緒,沒重點;從小就是母親茹苦寒辛,拉拔長大的孩子,聽不下別人說母親的不是;學歷和人相較之下,不如人高,受不了人家說他沒文化,不夠聰明等。這些都是被情緒按鈕所包裝起來的原因。
小中與莉莉他們剛搬到新的地方,雖然莉莉想辦法與鄰居交   往,但總覺得很難與他們熱絡起來。當她想跟小中分享缺少朋友、心中寂寞的感受時,小中卻生氣地對她說「你煩不煩,只會整天抱怨,為何不讓自己快樂起來,好好過日子?」莉莉心中的苦不但得不到小中的支持、撫慰,反被訓了一頓,兩人就為此大吵了一架。
隔天,兩人情緒和緩之後,一起平心靜氣地分析吵架的緣由。莉莉發覺,在短短的爭執之中,她竟有兩個「核心情結」被引爆。一個是「怕寂寞」。原來,小時候鄰居沒有同年齡的小孩,她從小孤單地一人長大,所以很怕沒有朋友,再嚐寂寞之苦。她的另一核心情結是
「為何沒有人可以將心比心地聽我訴說心裡的感受?」原來,成長時,莉莉的母親常在她想吐露心聲時潑她冷水,不是不許她表達負性的感受,就是曲解她的意思。因而,當小中不能耐心傾聽,反而否定她的感覺時,她就產生過激的情緒反應。

小中也發現自己有個「怕無能」的心理情結。當莉莉在表達孤單、痛苦、脆弱、無助等細膩的情緒感受時,小中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她。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替莉莉解決問題,而當他解決不了問題時,就覺得相當羞恥。莉莉吐露心聲,無意中引發了小中心中「怕無能」的心理情結,因而他不知不覺地在心理上自我防衛。他不但不能細心體會莉莉的感受,反而為了掩蓋潛意識中的羞恥感,而生氣地指責莉莉不該成天抱怨。原來,小中小時候也有許多像莉莉這樣柔細、脆弱的真情,但每當他想表達這些感受時,父母就像許多缺乏EQ的父母一樣,不但不懂得傾聽、疏導情緒,反而告訴他男孩子不可以有情緒,不知不覺地,小中就「內化」了父母的行為方式,變成父母的翻版,在自己的婚姻中與莉莉的「核心情結」對上,起了連鎖反應。當他們都領悟到雙方過去的心理歷史如何在目前關係中重現,衝突就開始有了轉機。
  與人交往一段時日後,多少能發現他人的情緒按鈕,不要挑釁去碰觸而挑起爭端,特別是和至親的人相處時,如夫妻間和親子間更容易被觸碰而起爭端,常提醒自己,因著愛家人的緣故不去觸碰對方的情緒按鈕,如果知道自己的情緒按鈕被觸碰,卻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波動,或甚至情緒常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伏很大,可能是情緒按鈕太多而自己不知道,此時可以找心理諮商師幫忙,探究源由,處理心結,更加認識自己也認識他人,進而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圓融。
      



責打之後需要安撫

 ()問:我的小女兒有時甜蜜乖巧,有時卻讓人煩得受不了,不過她通常沒壞到需要處罰的地步。她使性子的時候,我該如何對付她?
答:我建議你把她摟在懷裡,告訴她:「不曉得妳有沒注意到,妳有兩種『性格』。所謂的『性格』是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妳的性格之一是甜美可愛。當這性格控制妳的時候,妳是最可愛、最快樂的小孩。妳喜歡幫忙做事,也會極力想辦法讓全家人都快樂。但是突然之間,『叮』的一聲,妳按了紅色小按鈕,妳的另一個性格會跳出來。鬧彆扭、吵鬧又愚蠢,老愛跟哥哥吵架,不聽媽媽的話,一早起來就生氣,整天抱怨個不停。」
「我知道妳可以按下好脾氣的鈕,也可以讓那壞脾氣跑出來。有時候妳需要人家幫妳一下,才會去按那個好脾氣的按鈕,所以媽媽常得在這時候插手。如果妳一直按壞脾氣的按鈕,就像妳今天這樣,我就會讓妳不太好過。我對那個彆扭性格已經很厭煩,我想要看那個笑咪咪的妳,妳可不可以按鈕讓媽媽開心一下?」
像這類談話,可以將管教化為遊戲,既達到目的,又避免衝突或是傷害彼此感情。

()問: 每次責打女兒之後,她總要我抱她,撒嬌一下,但我沒有遷就她,表示我對她壞行為的極度不悅。我通常會連續幾個小時態度冷淡,不理睬她。您覺得我這樣做對嗎?
答: 不對。在責罰孩子過後,應該立刻以愛擁抱孩子。我認為這點很重要,因為藉此妳可以安撫孩子,告訴她妳不喜歡的是她的調皮搗蛋,而不是她這個人。那也是和孩子好好坐下來談的時候,可以告訴她為何受罰,以後應當如何避免。藉此「機會教育」,向她解釋管教的目的。
在孩子叛逆、冥頑不靈、揮拳向妳挑戰時,要這樣談心溝通根本不可能,或者很難辦得到。但在正面衝突過後,特別是在經過一番淚水的洗禮後,孩子通常想要妳抱抱她,讓她確認妳真的很關愛她。
許多父母和妳一樣,覺得在動怒責罰之後,表達溫情是件下不了台的事情。因為餘怒未歇,還對孩子懊惱不已。不過我認為擺出拒斥的姿態是不對的,最好張開雙臂,讓小可憐重回妳的懷抱。

()问:在處罰責打孩子之後,您認為應該容許他哭多久?該有時限嗎?
答:是的,我認為應該有個限度。只要流淚是表示真心懊悔需要釋放情緒,就該順應宣洩的需求。不過哭泣很快會從發乎內在的飲泣轉換成攻擊敵人的抗議利器,真正的哭泣通常只會持續兩分鐘或者更短一點,不過也有人一哭便哭上五分鐘。超過這個時限,孩子其實是在抱怨,從他哭的音調及音量強弱就可分辨得出來。若是我的小孩,我會要求他停止這種抗議式的假哭,否則就要再處罰他。當孩子的敵意不那麼強時,通常是答應他最初的要求,便可以讓他止住眼淚。對小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就能輕易讓他停止哭泣。